当你在吃瓜时,黑产正在吃你的数据

凌晨三点,某二线城市出租屋里,23岁的小陈滑动着手机屏幕——微博热搜挂着某明星出轨的模糊视频,评论区有人甩出「吃瓜指路:点击链接看高清无码原片」。他毫不犹豫点进那个挂着「XX娱乐」域名的网站,输入手机号注册后,却只看到满屏的「充值VIP解锁完整内容」。

这不过是黑产收割流量的初级陷阱。更专业的团队会搭建「沉浸式吃瓜场景」:用AI换脸技术合成明星私密视频,在暗网以0.3元/条的价格批量购买素人通讯录,甚至开发出「黑料搜索引擎」——输入任意手机号就能查到开房记录、外卖地址、网购清单。某数据贩子向暗访记者展示的后台显示,仅2023年第一季度,某吃瓜网站就通过倒卖用户行为数据获利470万元。
在浙江某网络安防公司截获的病毒代码中,技术人员发现新型「瓜田木马」:当用户点击所谓明星黑料压缩包时,木马会同步窃取手机相册、通讯录、微信聊天记录。更可怕的是,这些数据经过AI算法清洗后,会生成精准的「人设画像」转卖到诈骗集团。曾有受害者因在吃瓜网站浏览过医疗纠纷内容,三天后便接到冒充卫健委的精准诈骗电话。
从围观者到受害者只需一次点击
2024年北京朝阳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撕开了黑产冰山一角:某吃瓜网站运营者利用「明星代拍」名义诱导用户上传身份证照片,实则将这些信息批量注册空壳公司,涉及虚开发票金额达2.3亿元。更触目惊心的是,警方在其服务器里找到17万条「人脸动态视频」,足够让AI换脸诈骗突破银行的人脸识别系统。
资深网安工程师李明透露,现在黑产圈流行「瓜矿」概念:每个用户的点击、停留时长、搜索关键词都是可交易的虚拟货币。某暗网交易记录显示,一条「连续三天访问娱乐八卦板块的25-35岁女性用户数据包」,售价高达8000元,购买者多为医美机构和P2P理财平台。
当你以为只是随手吃个瓜时,黑产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免费观看10秒视频要求开启位置权限→实时定位数据打包卖给线下诈骗团伙转发八卦抽奖送手机→实际上是收集活跃用户名单用于刷单炒信所谓「内部人员爆料文档」→内嵌追踪代码可监控文件传播路径某反诈中心数据显示,83%的杀猪盘受害者曾在受骗前一个月频繁访问吃瓜网站,犯罪团伙正是利用八卦内容降低受害者戒心,再通过数据画像定制话术实施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