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深夜刷手机界面,指尖快速滑动屏幕的微光映在脸上)

"叮!您关注的#某顶流深夜密会神秘人#有更新——" 凌晨两点半,我第27次点开那个黑图标的APP。拇指悬在"付费解锁高清原图"按钮上犹豫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正为几张模糊到像抽象画的照片充值了第三杯奶茶钱。
这类APP的界面设计堪称行为心理学范本:暗黑底让八卦标题的血红""字更刺眼,瀑布流永远差三条刷到底的饥饿营销,点进某明星逃税专题却要先看完30秒网贷广告。最绝的是"匿名知情人"版块,凌晨三点常冒出些自称剧组场务的账号,用"某Z姓女星拍吻戏前吃螺蛳粉"这类细节吊足胃口。
有次亲眼见证过料发酵的全链条:先有用户在超话区扔出张口罩墨镜全副武装的机场照,两小时后搬运到短视频平台配上AI变声解说,午夜时分已成营销号万字长文里的"实锤"。第二天当事人工作室声明中的"已取证"三个字,反而让相关话题阅读量又暴涨了8亿。
但真正让我卸装又重装三次的,是某次在本地吃瓜群看到自家小区门禁照片。当偷拍视角从明星红毯转移到普通人晾晒的内衣时,背后突然发凉的悚然感比任何恐怖片都真实。现在每次点开APP,总隐约觉得那些窥视明星隐私的镜头,此刻或许正对准自己卧室的百叶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