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吃瓜黑料社”这类平台,坊间确实流传过一些讨论。比如去年某匿名论坛被曝出通过爬虫抓取社交媒体私密内容,再以付费订阅形式兜售,后来因数据来源合法争议被暂时下架。也有技术爱好者尝试逆向分析过类似App的接口,发现部分平台会利用用户上传通讯录匹配关联账号,制造“熟人黑料”的噱头。不过这类操作往往游走在《网络安全法》边缘,曾有案例显示某料平台运营方因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被判有期徒刑三年。
现在有些网友会使用虚拟机+虚拟号码注册小号“卧底”观察,但这本质上仍是灰行为。更值得关注的是,某安全团队去年披露过这类平台常见的漏洞——超过60%的数据库未做脱敏处理,用基础SQL注入就能获取后台权限,导致大量用户手机号遭泄露。这反而成了黑幽默:以贩卖隐私为生的平台,自己成了最大的隐私泄露源。